Rainn Keh | 葛锌雨

医学生,重症网瘾病患者

对网络文学隐性危害的诊断与诊治

对网络文学隐性危害的诊断与诊治

○马长安

摘 要:本文就网络文学的隐性危害“缺失了科学的理性精神,阻碍了真实的社会化文学,网络文学行为的失范”进行了诊断,并提出了课程支持与技术支持的诊治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学 隐性危害 诊断 诊治


一、对网络文学隐性危害的诊断

利用电脑,借助网络,通过有效的语言、文字、图象等符号输入来进行网民之间的话语表达与情感交流的文学活动,我们称之为网络文学。由于其“文字输入的相对快捷,文学的自主与自由,评价的多元,文学成果的及时反馈”等因素,使得钟爱于网络文学的人越来越多,这对于一段时期内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的文学教学似乎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于是有人高呼“利用网络信息及网络技术进行网络文学写作将是文学教改的趋势”,甚至有专家更认为网络文学“将更加满足个人的自由度和多元化的需求,教育理论中个性与共性这对长期没有解决的矛盾,也许会得到妥善的解决”[1]。果真如此吗?实际上如果从语文新课标角度来诊断网络文学,便不难发现它温情脉脉面纱下的隐性危害。

(一)无度的个性张扬,缺失了科学的理性精神

网络世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当家作主”的世界,在这里学校的围墙被拆除,教室的四壁化为乌有,时常板着面孔一脸严肃的老师隐身了,就剩下“我”以及强烈的声光媒体的刺激和浩如烟海的信息。没有人过问、干预、管理、引导、控制的“我”尽情地通过飞舞的手指敲打着神奇的键盘,书写着“我”的感受、经历、体验和思考,那些曾经“躲在深闺无人知”的想法,跳跃在舌尖上太透明的话语,还有永远是神奇而又陌生的客体世界,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尽情绽放了,个性在这个世界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网络文学给作者提供了空前绝后的权利,而且还对其成果迅捷地回应,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打工仔,在校生,小保姆都可以写长篇,洋洋洒洒几大册,小孩子都可以留格言,题警句。”也正是这一点,它似乎暗含了语文

新课标提出的“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2]的提法,因此有人拍掌叫好,不可否认,网络文学这种源于主体的自发性文学在文学的开始阶段的确有解放思想、激发兴趣、唤醒主体意识的文学功效。但由于制度、技术的因素,对网络的无人过问与无能过问,必然使得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在网络文学中,因每一次极其容易的成功带来的自我膨胀与个性张扬,而产生对历史的否定,真理的怀疑,自我的推崇,从而衍生出“轻视或拒绝教师的引导,无深度思维和浮燥的学习态度,对文学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产生排斥”的弊病,并最终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局限在个人经验的言语范围内得不到发展,因此丧失文学的科学理性精神。

实际上从认识心理学方面看:文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问题的解决活动。它通过对事件的心理表征、问题分析和时空的认定、话语和文本内容之间的问题转译以及最后的认知表达来完成的。它是一个极富有理性的心理思维活动,同时也是科学的。而学生的文学水平、辨别能力、文明程度及天性中高热和强烈欲望感受性决定了学生尚不具备科学的理性精神。他们较适于发明而不是判断,较适于执行而不是议论,较适于新计划而不是惯行的事务。因此,离开了教师对文学的理性引导,任其随网逐流,就很难保证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他们“自己也是晕头转向的,既增添了错误的数目,又扩大了流浪者的队伍”[3]。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文学能力的提高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语言的习惯,材料的收集、加工、文学计划的确定,文章的谋篇布局等,无不贯穿着科学的理性精神,离不开基本的有序训练。叶圣陶曾经论述过:“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看,从要做基本练习而且必须练习到家⋯⋯阅读写作的训练偏重在基本方面,唯有对基本写作锲而不舍,熟而成习,接触文学才会左右逢源,头头是道。”[4]关于这一点新课标也作了强调:“要注重在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立意构思,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而在网络文学中,学生从课堂上的话语阶层变成了网络语言的话语阶层,不需要冷静的思考,也不需要那种枯燥的甚至乏味的按部就班的训练,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发表文章并拥有响应的读者,从而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容易造成学生无深度的思维与浮躁的学习态度,而走向随意文学或文学随意。网络中一段作品这样写道:“没有什么不可以胡来,想写恨就写恨∕想写爱就写爱∕爱与恨的随意就是胡来∕⋯⋯∕人生没有什么不可以胡来,注定了我们都要胡来,随意就是潇洒,没有什么不可以胡来。”[5]从这段语料中可以反映出网络文学中部分作者的一种态度。(二)虚拟的网络世界,阻碍了真实的社会化文学

网络通过大量的文字、声响、图画等信息,以文本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网络环境,归根结底是炯异于物质世界的虚拟环境的,也正是这一点使人们在网络文学中不必考虑现实中所顾及的道德、隐私、身份、地位等因素,而让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出来。于是网迷们也渐渐将这种虚拟变成真实,并痴迷于其间,他们自己给网络提供真实与虚假相间的信息,同时也接受着它。他们宁愿沉浸在“网友、网恋、网婚”等虚拟的想象世界中,也不愿走进真实的社会生活。其实网络文学就是一个叙实的语言行为通过话语的语义作用,镶嵌在一个虚构的言语行为中,也就是一个语义层中叙实行为对一个行为层中的虚构行为的递归。它使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界限更加模糊,不仅弱化了人们对真实信息的辨识,也阻碍了人们真实的生活交流。文学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离不开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社会生活的真切体验,因此,新课标要求我们“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而现在的网络文学,从真实社会化文学的四个层面上来看,其文学对象是假定的,即使主体是真实的而客体却是虚假的,正因为客体是虚假的,才会怀疑客体的真实,从而对客体进行假定;网络文学的任务也是不确定的,网络的及时性与随机性决定其文学任务可能因为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文学的环境也是虚拟的,文学评价标准也是随意的,这一切都决定了网络文学不足以让学生达到“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经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氛围都极度缺乏,网络快捷带来的“天涯若比邻”同时也成为“比邻若天涯”阻断了人际间的情感体验,从而弱化了学生的社会化文学创作。

(三)德与法的失语,引发了网络文学行为的失范

互联网以其接入的开放性、平等性为教育当然也包括文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但网络又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它既可以成为精神凝聚的重要中介,也可以成为思想混乱之源。在这里道德和法律变得软弱无力,并不再拥有应有的话语权。网络上人人都可以成为言说者或者执行者。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6]。它充分表现出“德”与“法”力量的弱化。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相当部分表现出的是语言的粗俗与暴力以及道德的沦丧。

网络文学语言的粗俗化与暴力化既可能是媒体与读者诉求达成的一种默契,也可能是网络企图摆脱传媒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语言格式化、空洞化的一种结果。实际上是当代青少年为摆脱压抑的、焦虑的本能冲动而获得的某种生理快感的产物,但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心理某种“恶”的东西,比如内心的暴力和人格的卑下,像“TMP、NB、SHIET”等语言出现的频率之高超乎我们的想象。

而相对语言的粗俗化与暴力化倾向,网络文学在内容上的道德缺失更让人忧心忡忡,有些更表现出价值观的失衡与责任感的缺失。下面几个语料能较好地反映这个问题:

“禽兽尚且有半点怜悯之心,而我一点都没有,所以我不是禽兽。”

“我不会眼睁睁看着你往火坑里跳,我会比闭上眼睛的。”

“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我只有三个字:我都说。”

新课标虽表明了“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的文学观念,但同时也强调了“要用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要塑造出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但网络文学表现出来的语言粗俗化和暴力化倾向,已经引起了网络文学行为的失范。

二、对网络文学隐性危害的诊治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文学者将越来越多,其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诊治网络文学隐性危害的任务是艰巨而有现实意义的。诊治工作也是极为复杂的。这里我们可以从新课标的角度,在原则和意义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思想,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对策之一:对网络文学实施有效的课程支持

网络文学到目前为止非常像校园外一个流浪的孩子,虽有着某些自由的快乐,但由于缺乏学校这个“家庭”的温暖,使得他营养不良,四肢无力,并且也着实染上了一些流浪儿的“恶习”。因此,担负着培养孩子责任并与之有着一定联系的学校教育必须对其实施有效的课程支持,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网络真正的危机不是来自于技术,而是技术背后的人。无论是顶端的互联网,还是进行基本的点击鼠标的都是人。技术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以为技术能自动和魔力般地改变网络及网络文学是可笑的。网络文学将驶向何方,最有力的舵手从教育角度来看是教师。因为教师最有权威,也最有时间和机会来关注青少年的网络文学。他必须要有理性,熟悉网络文学的流程。有慧眼辨别真伪,有立场区分其优劣,有技术收集加工信息材料,指导其前行,而这些能力的结合就是信息素养。它对于网络文学的隐性危害及其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实情况却是更多的教师缺乏应有的信息素养。他们与青少年由于年龄、受教育水平、社会化程度不同等原因而造成的对数字化技术的掌握程度、亲密程度不同形成了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从而对网络文学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因此尽快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是网络文学,也是信息化教育成败的关键。它是诊治网络隐性危害的一剂良药。

第二,对网络文学实施智能导航。所谓智能导航就是借助本体的某种资源,对客体进行智能提高、辅导、启发、反馈、纠错等多项导航功能。在这里本体是学校教育(主要是语文教育),而客体就是网络文学。如何使网络文学更加规范健康,并且成为一种资源为我所用呢?严谨规范并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语文教育可以担此重任。一方面我们立足语文课堂,加强网内与网外联系。通过收集、加工网络文学的一些相关材料与一些学生习作进行比较,使网络文学获得必要的提示与启发。另一方面大胆将网络文学中的一些不规范现象引向课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评价,对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纠错、校正。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一批优秀的以班级为单位的中文网站,既鼓励了学生在网络上大胆创作,同时也便于更好地教育引导。使网络文学走上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明轨道上来。

第三,利用网络资源,借鉴网络文学技巧,提高文学教学水平,实施网内外互补性策略。

勿庸置疑,很多青少年之所以钟爱网络文学,厌倦甚至排斥课堂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的课堂文学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手段落后,教学理念陈旧。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三化”,也就是“指导方式的理念化、命题方式的模式化,训练方式的精细化”,应该说是切中要害。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文学写作的任务就是完成作业,文学阅读对象永远是教师,文学环境基本是单调的教室,文学成果永远是冷冰冰的分数和寥寥评语,激不起学生的文学热情。加上现实社会缺少对母语应有的敬意(判断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高低主要是外语),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对课堂文学教学的排斥,并因此衍生了对文学基本训练如素材的搜集、文章的构思、提纲的起草、文章的修改、加工等文学能力培养的轻视;甚至产生了对知识的否定、历史的怀疑、真理的轻视等不良现象。这些反应在网络文学上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体现。因此利用网络资源,借鉴网络文学中一些有益成分,比如丰富的信息材料、宽松的文学环境、自主的文学任务、平等而多元的评价方式等对于提高文学水平是十分有益的。而文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将学生吸引到理性的课堂上,有利于学生文学能力得到科学而系统化的训练;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了积极的引导与参照,同时也不至于让学生沉浸在虚拟的环境中,而远离了社会生活下亲切的情感交流与真

实的社会化文学,以达到互补性发展的双赢效果。

对策之二:对网络文学实施有效的技术支持

人创造了互联网,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却无法完全控制互联网。这也导致人们对网络文学中一些不规范的语词、句式、修辞、非逻辑性的结构无能为力。因此,诊治网络文学的另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便是技术支持。受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当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快建立网络文学的语料库。并逐步建立和完善语料库的自动化分析系统,从而达到对网络文学的监管。这个建设应该有一个重要目的,便是提供大量多种年龄段、多种网络文学的真实语料,以及相应的网络文学的词汇分析,句法、句式分析,以及篇章和段落的研究等。我们在此提出一些设想:

1对若干网站(如新浪、搜狐)进行不少于六个月的有关网络文学语料的记录与整理。

2对相关语料的语法、语词、语义等方面进行评注。

3结合汉字的情况,编写一个具有频率统计,字符串检索和组配检索等功能的网络语料的自动分析软件。

4根据一定的标准,把网络语料通过计算机软件转成评注性文字,并依照汉语的系统加以注音且翻译成英文。

对策之三:对网络文学实施政策支持

由于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的不成熟,社会教育程度不高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仅靠道德自律远远不够,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各部门一定的行政干预和影响来实施必要的政策支持。

首先,网络立法。

其次,在学校开设有针对性的网络文学道德课程,使青少年对网络道德有更清晰而理智的认识。

其三,将网络文学作为课程引进课堂。我们也应该将网络文学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研究,也可以将网络文学中的一些内容纳入到考试中,这对于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 1 ] 李乾明:《作文教学对话平台的眼神》,《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2期。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

[ 3 ]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44页。[ 4 ]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国学语文的两个基本观点》,《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61-63页。

[ 5 ] 转引自刘能镛,马长安:《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7 4 页。
[ 7 ] [ 美]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205页。

(马长安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0) 


评论

© Rainn Keh | 葛锌雨 | Powered by LOFTER